查看原文
其他

博士论文,到底要多少个案才够?560份英国博论统计结果是30个左右

高行云 社会学理论大缸 2022-09-24

文/高行云

首发时间:2022年4月4日


到底多少个案才够?

 

这是所有学习定性方法的困惑。

 

 

- 1 - 多少个案才够?饱和


有些书籍或者大佬可能从理论或抽象层面告诉你:甚至有1个就够了,毕竟你要探讨的是背后的文化意义脉络。有的大佬会说请关注你分析得出的类型,而不是多少个案。甚至也可以提出一些原则——比如,饱和。

 

什么叫饱和?开始听故事各有各的精彩,直到再访谈听故事,感觉都差不多,没有新数据增加了。

 

 

你可以看到这20多份大佬的分享,之前推送过。


 质性研究,到底要访谈多少个案?19位英美社会学教授回应


但这对于初学者、对于要写学位论文的你来说,帮助不大。因为你的困惑是实打实打的。你就这么点时间来访谈要赶快写,也可能刚开始做研究、越访谈心里越没死。

 

对你来说,访谈个案的数量问题,就像“沉没成本”的焦虑:如果我访谈得不够,那这些工夫都白花了。那就再多访谈一点吧。可能到底要多到什么程度呢?万一是浪费时间,也成了沉没成本呢?



我在以前的推送多次指出方法论的两层皮问题

——实践过程与原则指南可能不太一样。

 

比如,在比较历史社会学中究竟怎么筛选个案?有学者筛选了140多份“革命”研究,发现筛选方式远远达不到教材上会说的9大方法。

 历史社会学的“比较”要怎么筛选案例?对40年来148份“革命”研究的分析


比如,在扎根理论方面,你学习的还是如何手工/眼珠阅读进行编码和备忘录,但定性实践已经团队化和项目化,需要更大规模的时候,实际需要的是学习定量数据库的共享搭建方式或者用计算社会科学方式做编码了。


 哈佛教授新文:质性方法如何不再是传统的手工活?到底要访谈多少次才够?


用计算社会科学做“扎根理论”!只需三步法,有实例



- 2 - 当你在说“饱和”的时候,真的清楚它是什么?


常年从事政策研究、毕业于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的博士Mark Mason,于2010年在Forum:Qualitative Social Research发表了篇论文文章,实打实地统计了英国的博士论文的个案访谈数量,给你直接启发。

他指出,虽然研究人员通常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将饱和度作为指导原则,但当你想搞懂什么叫“饱和”的时候,又掉进概念陷阱了,因为往往有很多标准,让你没法实际地权衡。

 

比如,你能看到这样的标准:

1. 研究的范围、主题的性质、数据的质量、研究设计

2. 人口的异质性、嵌套程度、需要深入研究的特殊兴趣组和预算水平

 

看明白了,有时候高大上的“饱和”,说了等于白说。因为你很快就从实践需求变成了概念辩论。

 

* 我要是知道哪个需要特别深入研究,还需要思考什么饱和不饱和吗?

* 要是都靠我的预算来定,那学术标准还是资金标准呀?

 

所以,你还能看到有学者会说:如果你在你所选主题方面有足够的专业知识,甚至都可以减少研究所需的访谈数量。

 

完蛋了,原来想找个标准,最后还是靠自己。

 

所以,Mark Mason博士甚至也引用了一批学者的批评观点,认为很多声称饱和,其实根本算不上饱和。

 

最后会怎么样呢?变成了扎根理论大佬Strauss说的:这是个程度问题。换句话说,这不就成了:你自己拿捏拿捏~

 



- 3 - “饱和”的博士论文经验之谈:30个左右


Mason博士最后想想,那不如我亲手统计一下,到底我自己想写博士论文,看看学长学姐们都用多少个案。他找来了英国的博士学位论文文献库,又找到了定性研究教材中声称的26种不同类别或说法——案例研究、民族志、扎根理论、生活史等等,这样方便确定他在文献库里找到的都是定性研究,最后筛选出来560份博士论文,不管是来自哪个社会科学学科。

 


结果怎么样呢?博士论文到底会用多少个案呢?

 

1. 最多的用了95个个案,最少的只有个案(生活史研究)

2. 中位数是28个个案,平均数是31个。

3. 174个声称自己是“扎根理论”的博士论文中,平均个案是32

4. 35个声称自己是“生活史”研究的博士论文中,平均个案是23

5. 25个声称自己是“现象学”研究的博士论文中,平均个案是26

 

因此,从实践的角度,做一份博士论文,30个左右个案,应该算是“经验之谈”,不太容易出错的饱和值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